廣州番禺多個小區聞到垃圾焚燒氣味
文章原載:綿陽房屋維修 文章出處:http://www.www.meishutun.net/ 文章版權:如需轉載本文,請以鏈接的形式注明原載以及出處,謝謝!
用鏟車搬運垃圾前往焚燒地點. 簡易焚燒廠內堆放著大量垃圾. 火燒崗填埋場內垃圾堆積成山. 火燒崗垃圾填埋場內疑似垃圾焚燒過后的痕跡. 在會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暫停后,番禺多個樓盤的業主對垃圾的關注度并沒有消減.記者登錄華南板塊多個樓盤的業主論壇就發現,近年來他們經常都能在小區內聞到焚燒垃圾產生的刺激氣味.“已經幾年了,每天晚上都能聞到像燒臭膠的氣味,近越來越厲害,甚至下午都能聞到.”廣州碧桂園、自在城市、雅居樂等不少樓盤的業主表示,這1氣味污染小區環境,也成為大家在此安居揮之不去的陰影,近更有愈演愈烈之勢,味道也越來越濃.文、圖/記者賴偉行 為了查出小區內垃圾焚燒味道的來源,有華南板塊的業主周日就組織起1個義務調查團,前往區內的垃圾處理廠進行實地調查.不過就未能確定真正的污染源.據悉,業主們的訴求已經反映給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該區環保部門也承諾會介入調查. 地點1: 石?鎮垃圾簡易焚燒廠 垃圾燃燒不充分 村民北風天遭殃 前日,業主們首先來到位于石?鎮凌邊村的簡易垃圾焚燒廠,離焚燒廠還有兩3百米,就能看到廠區內豎起的大煙囪冒出白煙,因為下雨,并沒有聞到很重的氣味.廠門口貼著1張急招兩名保安的告示,不過業主們還是輕松進入廠區.該廠前半部是垃圾焚燒系統,后半部是面積為千余平方米的填埋場,發出陣陣惡臭.填埋場1端有1大堆黑色的垃圾焚燒殘渣,從里面可以發現不少垃圾焚燒得并不充分,還有成塊的垃圾摻雜在里面. 據介紹,該項目建成于一九九九年,主要負責石?鎮的日常生涯垃圾,日處理垃圾二零零噸,由石?鎮政府管理,為番禺目前大型的垃圾簡易焚燒廠.焚燒廠的工作人員表示,廢氣是通過水過濾,而爐溫則由師傅目測控制,因而偶然會有垃圾燃燒不充分的問題.工廠除了元旦外,基本上都要每日開工. “燒垃圾怎么可能沒有味道,1到北風天就會發出難聞的味道.”住在凌邊村南面的1位村民介紹,這個垃圾焚燒廠已經開工很多年,平時都會發出很濃烈的刺激性氣味,大家多年來都苦不堪言.有華南板塊的業主表示,凌邊村所處的垃圾焚燒廠離各小區都比較遠,即使垃圾焚燒產生異味,應該也不會傳到小區內. 地點2: 火燒崗垃圾填埋場 現場現焚燒黑漬 填埋場否認焚燒 業主們隨后來到位于南村的火燒崗垃圾填埋場,這里是番禺大的垃圾終端處理地,工作人員介紹,該場每日從早上五時開門,要1直到晚上七時,每日處理的垃圾近一零零零噸,垃圾場內的垃圾收撿業務則承包給了1私人企業. 在填埋場記者看到,不斷有垃圾車滿載著垃圾進場,直接傾倒到泥土上,有不戴口罩的拾荒者在內挑揀有用的可回收物.現場臭味非常之濃,還能看到從垃圾堆中冒出陣陣濃煙,而地下也能看到黑色的殘漬,似乎是垃圾焚燒過后的產物. “冒出來的煙是沼氣,不是焚燒.今天早上下雨了,所以我們沒有往垃圾上覆土,現在推土機就會把土蓋上,再撒上除臭劑就可消除臭味.”工作人員表示,填埋場1天就會用掉78百斤的除臭劑,地上的黑色殘漬就是除臭劑與真菌作用后留下的產物,不過每日運來的垃圾實在太多,所以不可能完全處理掉,所以難免會有點臭味.“不過即使處理不掉,也不會焚燒垃圾,異味可能是從附近的燒磚廠傳出來的.” 異味或來自火燒崗 3個樓盤都能聞到 有華南板塊的業主就表示,小區附近的垃圾焚燒點還是很有可能在火燒崗1帶. 本月二三日晚及以前,華南碧桂園、自在城市和錦繡香江等樓盤從晚上至第2天凌晨能在南向陽臺聞到濃煙味,有時候下午到餐廳用餐都可以聞到. 但本月二四日、二五日晚均沒有聞到焚燒的味道,而二四日是番禺區環保部門與華南板塊業主會談了解情況的日子,二五日是其承諾前往實地調查的日子,這兩晚都沒有燒. 環保部門承諾調查 焚燒還是沼氣自燃 據介紹,針對華南板塊業主反映夜間出現的嚴重燒垃圾問題,番禺區環保部門已經介入并向業主們了解情況.工作人員推測臭味來源為火燒崗垃圾填埋場,但問題是出于場內工作的焚燒爐,還是沼氣自燃,還有待查實,也有可能與近日業主發現的凌邊村垃圾場有關.另外,環保局的工作人員亦在南海平洲發現有1個垃圾堆放點,由于不在屬地管轄范圍內,這個點是否存在垃圾焚燒污染還有待調查.同時,也可能和附近村民本身有燒垃圾的習慣有關.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還承諾對事件進行調查,在得出初步結論后再及時反饋. 業主建議成立 垃圾處理委員會 針對近期番禺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垃圾問題,有番禺業主就在網上發帖建議番禺區成立1個“垃圾處理委員會”或“資源回收委員會”,主要由通過社區民選的熱心垃圾處理的居民、網友以及專業人士和環保、環衛等政府相關部門的人員組成,由該委員會對番禺區的垃圾處理進行決議并制定相關的流程和法規,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垃圾處理工作過程進行長期監督管理,使市民真正參與到垃圾處理決議的過程之中,做到更科學、更透明,不“被代表”,更有效地推進垃圾處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