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競爭時期的貿易政策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和美國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了大機器工業,改善了交通運輸通訊工具,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完全確立并占統治地位,世界經濟進入商品資本國際化階段,產生了適應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國際貿易政策。在這個時期,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地位不同,因而也即采取了不同的對外貿易政策。
在英國,1817年,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問世,給自由貿易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后,新興的產業資本家與土地貴族兩種勢力進行了長期斗爭,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占據了上風。19世紀20年代初,英國放寬了對外貿易的管制,減低了進口稅率,但同時采取了帶有保護色彩的滑動關稅政策,如糧食的進口稅率隨國內糧價的跌漲而升降。知道1864年廢除代表土地貴族的利益的《谷物法》,才標志著自由貿易在英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860年·,英國與法國“科伯登條約”的簽訂,從此為歐洲開辟了一個經濟自由主義的新時代,形成了國際貿易史上的第一次自由貿易趨勢。
在英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同時,美國和德國則開始實施嚴格的保護貿易政策。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于1791年提出了著名的《關于制造業報告》,為美國實行保護貿易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保護幼稚工業思想被德國歷史學派先驅李斯特吸收并進一步發揮,并集中反映在后者于1841年出版的巨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之中。從此,國家主義、幼稚工業保護理論為后起資本主義國家所奉行。在美國,建國之初就提倡新工業,利用保護關稅手段來扶植民族工業,甚至不惜冒戰爭危險禁止英國商品輸入。從1789年到1866年,美國將平均關稅稅率從8.5%逐步提高到48.3%,許多商品的稅率越過100%,到1897年平均關稅稅率達到57%。在德國,19世紀40年代后開始不斷提高關稅,實行保護關稅政策。1871年統一后,為使新興的產業避免外國工業品競爭,繼續采取了貿易保護措施。
1870年開始的第二次產業革命打破了原有世界經濟秩序,美國與德國借助這次產業革命迅速崛起,對英國等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工業國構成威脅。英國則因依然沉醉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的優勢地位而不忍淘汰舊的產業及設備,加上巨額的海外資本輸出,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和擴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而逐步喪失了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宰地位。自由貿易政策越來越難以維持。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帝國的經濟實力終于為后起的美國所超越,國際競爭力急劇下降,不得不廢除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自由貿易政策,時在1919年。